形态描述
形态 成虫:翅展80—95 mm,体侧黄白色,体背黑色或黑褐色。翅黑色或棕黑色,前、后翅的斑纹除后翅前缘中斑及臀斑颜色不同外,其他斑纹都呈黄白色或棕黄色。前翅基区及亚基区有由许多细碎黄点组成的多条细横纹,外缘及亚外缘有斑列,中区及中后区有许多排列不规则、大小不同的斑纹,亚顶角有1个长斑,外缘波状,波谷有黄点。后翅外缘及亚外缘区有斑列,中前区及亚基区大斑相连成宽横带,带内侧弧形,外侧凹凸不齐;前缘中斑有蓝色瞳斑,臀角具红斑,外缘波状,波谷有黄点。翅反面前翅除基部有放射形条纹,亚顶角内侧有3—4个黄褐色的斑外,其余大致与正面相似。后翅基部多3个淡黄色斑;中区呈杏黄色斑,比其他斑列增大而清楚;其他斑纹排列大致与正面相似。
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宽短,近似蛇头状;尾突小,游离部分呈三角形;抱器瓣近似三角形,端部的两侧角很突出而中部稍凹;内突条状,与端部平行而呈大弯弓状,边缘具锯齿。阳茎中等长,端部斜切,稍宽。
雌性外生殖器前表皮内基突的基部强度骨化,部分扭曲,此特征很特殊。产卵瓣长椭圆形;交配孔小而圆;前阴片两侧片状,中部膜质相连;后阴片横棱形,膜质具网状纹。囊导管短,膜质;交配囊很长;囊突长度约等于交配囊长的2/3,中间有1条脊椎形的纵脊,具很多横褶痕。
卵:球形,黄色,将孵化时有黄褐色污斑。直径约1.1 mm。
幼虫:1—4龄幼虫鸟粪状。头部褐色,上有淡褐色云状斑;身体底色为黑色,胸部与7—9腹节的侧面有白纹;2—5腹节的侧面与背面形成“V”字形白带。老熟幼虫体呈绿色。后胸前缘及第1腹节后缘各有1条黄褐色的横带。第3、4腹节有1对褐色的斜带,带中有斑驳的紫色与白色细纹;第5腹节亚背部有1个褐色小斑和2个紫色小点,第6腹节亚背部有1个紫色小点。气门褐色,臭角基部橙黄色,末端橙红色。
蛹:体色因所处环境不同而有绿色与褐色两型。头顶及中胸中央各有1对短突起,腹部略向两侧突出,第4—7腹节亚背部每侧各有1个小瘤。体长约34 mm。
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宽短,近似蛇头状;尾突小,游离部分呈三角形;抱器瓣近似三角形,端部的两侧角很突出而中部稍凹;内突条状,与端部平行而呈大弯弓状,边缘具锯齿。阳茎中等长,端部斜切,稍宽。
雌性外生殖器前表皮内基突的基部强度骨化,部分扭曲,此特征很特殊。产卵瓣长椭圆形;交配孔小而圆;前阴片两侧片状,中部膜质相连;后阴片横棱形,膜质具网状纹。囊导管短,膜质;交配囊很长;囊突长度约等于交配囊长的2/3,中间有1条脊椎形的纵脊,具很多横褶痕。
卵:球形,黄色,将孵化时有黄褐色污斑。直径约1.1 mm。
幼虫:1—4龄幼虫鸟粪状。头部褐色,上有淡褐色云状斑;身体底色为黑色,胸部与7—9腹节的侧面有白纹;2—5腹节的侧面与背面形成“V”字形白带。老熟幼虫体呈绿色。后胸前缘及第1腹节后缘各有1条黄褐色的横带。第3、4腹节有1对褐色的斜带,带中有斑驳的紫色与白色细纹;第5腹节亚背部有1个褐色小斑和2个紫色小点,第6腹节亚背部有1个紫色小点。气门褐色,臭角基部橙黄色,末端橙红色。
蛹:体色因所处环境不同而有绿色与褐色两型。头顶及中胸中央各有1对短突起,腹部略向两侧突出,第4—7腹节亚背部每侧各有1个小瘤。体长约34 mm。
大小
形态 成虫:翅展80—95 mm,
卵:球形,黄色,将孵化时有黄褐色污斑。直径约1.1 mm。
蛹:体长约34 mm。
卵:球形,黄色,将孵化时有黄褐色污斑。直径约1.1 mm。
蛹:体长约34 mm。
生物学
生物学 1年发生多代,以蛹越冬。成虫北部地区发生期为4—10月,南部地区全年出现。成虫飞行快速,爱访花,喜潮湿,常在水边、池塘附近活动。卵期3—6天,幼虫期14—21天,蛹期约14天。雌虫将卵单独产在寄主植物嫩叶及顶芽上,幼虫常在寄主植物的向阴面活动,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上及附近阴暗处化蛹。
寄主 芸香科的黄皮Clausena lansium、假黄皮C.excavata、樗叶花椒、光叶花椒等植物。
寄主 芸香科的黄皮Clausena lansium、假黄皮C.excavata、樗叶花椒、光叶花椒等植物。
生境信息
雌虫将卵单独产在寄主植物嫩叶及顶芽上,幼虫常在寄主植物的向阴面活动,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上及附近阴暗处化蛹。
寄主 芸香科的黄皮Clausena lansium、假黄皮C.excavata、樗叶花椒、光叶花椒等植物。
寄主 芸香科的黄皮Clausena lansium、假黄皮C.excavata、樗叶花椒、光叶花椒等植物。
繁殖特征
生物学 1年发生多代,以蛹越冬。成虫北部地区发生期为4—10月,南部地区全年出现。成虫飞行快速,爱访花,喜潮湿,常在水边、池塘附近活动。卵期3—6天,幼虫期14—21天,蛹期约14天。
国外分布
锡金,印度,不丹,尼泊尔,斯里兰卡,缅甸,泰国,马来西亚,澳大利亚,新几内亚
国内分布
湖北、江西、浙江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